企业闹工荒离我们远吗?
现象:用工荒导致企业损失订单
江浙沪劳工短缺情况持续,制造业企业因开工不足而被迫损失订单的现象普遍。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,原材料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,长三角工业城市劳工荒严重,长三角一带中小企升级转型的需要迫在眉睫。
与长三角情况类似,今年珠三角也遭遇了严重的用工荒,用工单位的“饥渴”更甚往年。2017年春节刚过,沪上各行业即出现“用工荒”现象,闵行、杨浦、奉贤等区的部分加工企业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一半。为应对各行业用工缺口,春节后上海部分企业安排了近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湖北等地接载当地农民工返沪工作,仍难解劳动力短缺问题。
原因: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
现在的“民工荒”正是一种信号,它告诉人们,我国正在接近“刘易斯拐点”。“经济发展初期,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,普通劳动力工资能长期保持不变,但随着经济发展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,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完,工资就向高攀升。即到了关键拐点,工资水平就会大幅上升,并且加速上升。”该“拐点”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。
民工荒 并不是无工之荒,而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。近年来,国家三农政策,使得部分没有技术的农民工重回土地。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,工资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。发达地区更高的生活成本,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离开大都市。
“用工荒”预示着人口优势丧失、人力成本增加、廉价农民工终结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。这是市场的法则,是增长的危机,也是发展的必然;是前行的挑战,也是转型的机遇。用工荒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坏事,而是一个内生动力。
应对:自动化设备克服缺工问题
伴随现在的社会剩余劳动力越来越紧缺,用工荒将影响到制造业的正常运行,但同时也会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。在物价飞涨的大背景下,“加薪”不失为解决目前民工荒的方法。但从长远看,产业转型升级才是出路。
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,同时通过对产品的升级换代,减少生产工序,进而降低人力成本。在合理利润下,自动化设备可以克服缺工问题。尽管近年来制造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投入,但程度有限,还在低水平基础上重复劳动,过度依赖大量劳动力。
招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生产线工人,而这些基础性岗位,年轻人不愿意干,年龄大的人又干不了,这就导致供求双方无法有效对接。假如一个企业自动化程度高,而且实行人性化制度、工资水平高,甚至还能解决工人的诸多后顾之忧。人力资源相关人员建议,对于企业用工而言,一方面要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,另一方面要缩减工艺,降低劳动力使用量。(文/顽石)转自工控网
归根结底制造企业做好以下三点,将解决用工荒难题。
一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,提高工作效率;
二、提升自动化水平,摒弃对低水平工作人力依赖
三、提升员工待遇,包括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,鼓励有责任心、有技术的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运营中来,邀请他们同心协力与企业共同发展,共谋明天。
(分享本文)